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现企业挤占挪用、虚报冒领国家项目资金了。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节能环保补贴,目的本是扶植节能企业,撬动国内绿色消费。然而,在审计署的审计结果中,有102个项目单位编造虚假申报材料,套取、骗取“三款科目”资金5.56亿元;29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三款科目”资金2.26亿元用于生产经营、业务经费等支出;由于主管部门审核不严、第三方评审机构未尽责等,造成217个项目单位以“报大建小”、重复申报等方式违规获得“三款科目”资金8.35亿元。此外,还发现有些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
在这其中,虽然不同行业企业的“骗补”方式各有不同,但目的都一样是逐利。
家电行业:虚构销量、能效标识造假
家电企业骗补已经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根据公告,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期间,格力电器在高效节能空调推广项目中,违规获得中央财政高效节能空调推广补贴资金2156.76万元,在所有企业中数额最大。此外,格兰仕、长虹等知名品牌企业也分别通过上述方式骗取节能补贴资金,金额分别为1779.4万元和981.78万元。
据披露,家电企业套取补贴主要方式是虚报节能空调销售安装数量。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家电消费的补贴政策,包括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和节能补贴等。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财政直接补贴的方式导致无论是直接将资金注入消费环节,还是补贴给厂家都会出现漏洞,而随着近5年时间的持续刺激消费政策的结束,补贴方式也应该画一个句号了。
另外,此前能效等级与去年5月颁发的节能家电补贴政策直接挂钩,达到一级、二级能耗标准的家电将得到政府补贴。据《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表述,我国目前实行的制度是“由产品生产者自行检测产品能效,并依据检测结果和相关标准自行确定标识信息,自行印制和粘贴标识,向相关授权单位备案,并对标识信息准确性负责,接受监督检查”。
“自行检测产品能效、自行印制和粘贴标识”,从这样的表述中,不难想象企业为何能够通过能效标识造假而获取补贴。况且现在,网上有多家企业都能够“专业生产中国能效标识不干胶标签”,并且获取能效标识认证也并非难事。按照《能效标识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违反能效标识规定的,由地方节能管理部门或者地方质检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和停止使用能源效率标志;情节严重的,由地方质检部门处1万元以下罚款”。如此低的处罚标准,对于一些大型家电企业而言,难以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长,家电节能概念已经开始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取向,在这一背景下,能效标识仍然被家电企业所看重。不少专家认为,要想彻底整顿家电行业能效标识虚高现象,加大处罚力度将是最有效的途径。
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步履蹒跚 并未真正进入节能时代
在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款科目”的项目单位中,有约60家是水泥生产企业,占比近20%,涉及骗补资金超过8200万。国家淘汰落后产能补贴的初衷是为了帮助水泥企业的产能升级、安置多余员工等,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为了赢得这一补贴采取不正当方式的不是少数。有业内人士表示,水泥企业违规获得国家补贴资金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将不是属于申报行列的项目改头换面,伪装成为可以申请资金的项目,达到骗取的目的。而在这过程中,地方政府有时候也会协助审批,为企业开绿灯,对上好交差,还有利于当地财政收入和领导政绩。
业内人士分析,在企业戴着“落后产能”的帽子赚取财政资金的背后,是淘汰落后产能难的现状。
有水泥企业负责人举例,以立窑来说,立窑的生产质量的确不如新型干法窑,但一个立窑厂只需要投资几百万元,而一个新型干法厂则需要投资几个亿,而且立窑做环保的成本也少很多。如果没有政府强制淘汰落后产能,恐怕今天我国的水泥企业还是以立窑为主要生产工艺。另以脱硝来说,它给每吨水泥带来的新增成本为10-40元,政府不补贴,企业不会主动做这件事情。产业政策虽然规定了脱硝的标准,但实际操作起来,企业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是有检查时才把脱硝装置开起,检查结束就关闭设备。
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水泥行业的整合并购仍在进行当中,许多中小企业待价而沽,等着被收购,而大企业忙着收购,对企业内部整合也没有大规模开展,国内水泥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尚步履艰难,从未真正进入节能时代。
光伏行业:企业唯利是图 补贴政策存弊端
国家审计署日前发布的审计结果显示,近两年国家推行的支持光伏发电的金太阳示范项目成为骗补的“重灾区”,最高骗取额近6000万。
光伏行业人士表示,由于国家对于光伏的财政支持力度大,一些公司在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获得这笔资助。有些公司的操作手法也并不复杂,其可以先找到一个合作伙伴,以这个合作伙伴的名义来申请补贴,但彼此之间都没有打算去做任何的光伏项目,所有的准备资料及采购合同都是虚假的。另一种方式是,本来它只能建6兆瓦项目,但它向上面报一个更高的数字,从而套取更多补贴。但实际上,后面的项目根本没有着落。还有部分企业通过关系走捷径,以正常报批的方式获得资金,反而挤掉了那些真正需要补贴的项目。有部分公司虽然开始申报项目并获得了资金,但其实则将资金借用给第三方或者挪用资金用于购买土地及相关税费等,都违背了国家补贴的真实意图。
其实,中央财政“金太阳”示范工程因“骗补”一事被诟病已久。由于规定补贴在建设端,而不注重后期的发电,因此在“金太阳”工程实施过程中,行贿、骗补、工程延期、质量低劣等社会传闻不断,使得这个政策面临被决策者否定的尴尬。2013年5月,财政部发出《关于清算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的通知》规定,没有按期完工的项目要求取消示范工程,收回补贴资金,而对没有按期并网的项目,则将被暂时收回补贴资金,待并网发电后再来函申请拨付。而接力“金太阳”示范工程的分布式发电方案也或将出台。
杜绝“骗补” “鞭子”要“重重落下”
在审计署公布的对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款科目”348个项目单位整改情况中,“正在整改中”以及“所涉资金已归还当地财政局”是多数项目单位最多的解释。有分析人士质疑,难道骗取国家财政补贴仅仅一还了之?
当然不应该这样,对于企业的“骗补”行为,不仅要将“鞭子高高举起”,更应该将“鞭子重重落下”。
企业过度追逐经济利益,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甚至不惜违法违规操作,无疑是“骗补门”屡屡发生最关键的原因。特别是对于整天强调“社会责任”的格力等行业龙头企业,审计风暴不能只停留在“风暴”层面,如果“风暴”之后雨过天晴,违法乃至犯罪者却不受重罚,只是退钱了事,那么未来即使有更多的节能补贴政策出台,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将遭遇“雁过拔毛”的困境,政策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有分析人士建议,未来相关补贴政策应该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将补贴进一步从企业向消费者转移,通过拉动销售让企业从中获益。同时,有必要建立起更完善的监管和惩处制度,对于骗补企业,不仅要没收其违法违规所得,更要对其实施“禁入令”,剥夺其享受补贴政策的资格,从源头上杜绝“骗补门”的发生。
另外,监管层和政策制定者同时也要看到,部分补贴政策在制定时的天生缺陷,监管惩处制度存在缺失,也是让企业敢于“钻空子”的原因。一方面,部分补贴政策重建设、轻产出,导致企业大量上马“劣质”项目。如曾经备受关注的“金太阳工程”;另一方面,一些补贴政策所采纳的补贴依据由企业说了算,如家电行业中的能源效率标识。因此,要确保补贴政策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杜绝存在的漏洞,强化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监督也非常重要。同时,认真规范审核程序和制度、严格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补贴过程中严重违纪违法现象严惩不贷。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和杜绝类似现象的发生,把补贴政策落到实处。
相关内容